近两年,英国玩具品牌Jellycat(中文名称“吉利猫”)无疑是新晋“顶流”。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,还是在实体店铺中,“吉利猫”总能吸引大量关注。
前段时间,“吉利猫”在上海的快闪店活动频繁出圈。店铺以咖啡厅为主题,搭配拿铁、蛋糕、面包等毛绒玩具,工作人员还会提供“过家家”式的互动打包体验。活动现场排起长队,一个入场资格炒到400多元,以致有关部门不得不介入,并加强现场管理。更早一些,“吉利猫”系列限时体验店先后在纽约、巴黎和伦敦开张,伴随汉堡、马卡龙和炸鱼娃娃一起的是如潮人流与高额流水。
“吉利猫”的走红,环球360平台离不开情绪消费的盛行。在英文中,有专门的单词来形容这种现象——“Kidult”,即儿童(Kids)和成年人(Adult)组成的合成词,专指保持着儿童心态的成年人。比如,日本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并行,玩具产业却蓬勃发展,正是因为深谙此道。毕竟,在一生要强的东亚人眼中,小孩子经常“玩物丧志”,成年人才更能实现“玩具自由”。
纵观“吉利猫”的成长史,也曾经历过曲折。1999年,这个品牌在英国创立,最初是“婴幼儿安抚玩具”,定位母婴用品,主要受众都是儿童。得益于当时欧洲生育率高速攀升,“吉利猫”赚到了第一桶金。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,公司业绩陷入低迷。直到2014年,这家公司转向“全年龄段玩具”,发展路径逐步明确。
近年来,在“吉利猫”和迪士尼等品牌带动下,毛绒玩具逐渐成为消费品类的明星。尤其是今年,许多城市都推出了以食品为主题的毛绒玩具,并跟进推出了同款沉浸式打包体验。比如,苏州博物馆的“大闸蟹”可以挑公母,陕西的“肉夹馍”可以选肥瘦,甘肃博物馆的“麻辣烫”甚至可以选菜品等等。怪不得有人开玩笑,“Jellycat到了中国就成了‘街里cat’”。这样的调侃本无不妥,环球360平台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国产毛绒玩具的部分尴尬。比如,对照下来,玩偶之间的相似度很高,大多是豆豆眼、微笑脸,和“吉利猫”算不上一模一样,起码也是大同小异。另一方面,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,相关评论里,“做工粗糙”“侧面开线”“没有缝合好”等都是高频关键词。
国产文创走红值得欣喜,但一味跟风模仿,甚至以“平替”来粉饰山寨,对诸多国产文创来说,并非长久之计。事实上,国产毛绒玩具并非没有优质创意和IP。早在2022年,甘肃省博物馆曾推出铜奔马文创毛绒玩具,凭借踩翻白眼“愤怒”小鸟、歪着脖子龇牙咧嘴、稍显笨拙的单腿站立“丑萌”形象一度走红。2023年春节,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毛绒剑走俏,网络上出现各种“带着胖剑走天涯”的打卡笔记。在湖北省博物馆,越王勾践剑毛绒玩具挤进该馆2023年最畅销文创产品前三名。
相比“中国吉利猫”的标签,我们更期待的,是更多带有地方印记和文化内核的文创产品,那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“吉利猫”。毕竟,热点的浪潮终会褪去,唯有重原创、重文化、重品质,才能火得更加长久。